9159金沙申请大厅(中国)-BinG百科

黄芳煌:《论语诠解》读书分享
发布时间:2014-10-23

《论语诠解》读书分享

工程公司综合办黄芳煌

用阅读补充心灵营养,用心得交流高雅文化。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走进《论语诠解》读书分享会。

《论语诠解》是习近平总书记推荐之作。习总书记对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也是非常推崇的,今年9月24日,习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了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一、《论语诠解》及孔子简介

《论语诠解》由现任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先生主编,本书对《论语》进行了十分有洞见的解读。本书体例由“概说”、“诠解”和“解读”三部分组成,每篇一个总“概说”、概括说明各篇的内容、主题思想及学术价值。各篇的每一章又分为“诠解”和“解读”,“诠解”对各篇主旨详加阐述,并对重点词汇和疑难字词进行独到、客观的阐发;“解读”重在对各章文义进行简明易晓的说明。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共20篇512章,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据考证主要由孔子嫡孙子思整理编订。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创始人,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二、《论语诠解》心得体会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备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我们可能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大部分为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但精读起来,却能发现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虽然文辞简约,但是《论语》的意义和理论极其深厚。“自西汉以来,它就作为一部读书人必读之书”。今天我们重读《论语》,通过《论语诠解》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重新树立从容淡定的文化心态。

1.诚信思想

《论语·颜渊》让我印象深刻:“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解读:子贡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回答:“搞好粮食储备,搞好军备,赢得人民的信赖,如此而已。”子贡问:“假如迫不得已必须有所舍弃,这三项中应当先舍弃哪一项呢?”孔子说:“那就舍弃军备一项。”子贡问:“假如迫不得已必须有所舍弃,剩下的两项中应当先舍弃哪一项呢?”孔子说:“那就舍弃粮食一项吧。自古以来为政者谁都免不了一死,但是如果不能赢得民众的信赖,他就难以立得住。”)

让我们站在管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段话,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一个企业长远发展最重要的根基是什么?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立企之本;人无信不立,企无信则亡。倡导诚信为本,这也是我们城投精神的第一条。要求企业重责任守规矩,按规定和标准办事,对社会讲诚信,对政府讲诚信,对员工讲诚信。

同时,我认为,我们的员工也应该建立对管理者的信任,遵守应有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对公司讲诚信,忠诚于公司,不沾不贪、廉洁自律,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城投人”。

说到忠诚让我联想到《论语·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

(解读:季康子问:如何能使百姓恭敬、尽忠?孔子回答说:对待百姓必须庄重、守礼,对方自然对你恭敬。真心对待民众,对百姓仁慈,人民就会尽忠。孔子

让员工敬业忠诚,加倍努力,这也是大多数管理者梦寐以求的目标。孔子的这个解决方案体现的是“仁”与“礼”两大原则的合力,其实质是,通过“人心美德相互之间的感应”,用美德唤醒美德,奠定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础。

2. 表率作用

对于管理者,孔子强调其应该以身作则,管理者的身教和榜样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就是很好的证明。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解读: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解读:季康子问孔子怎样为政。孔子回答:“政,就是端正。你自己带头端正了,谁敢不端正呢?”)

“正”,也就是内在合乎仁,外在合乎礼。内在提升自己,端正自己,从而引导被管理者的端正;心存仁爱,以仁爱修身;外在行为要合乎礼仪规范,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装备自己的思想道德。像君子一样,内在合乎仁,外在合乎礼,以礼体现仁,以仁提升礼,做到仁礼兼备。

3. 学习意识。

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更离不开学习。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中学时期所学的《论语》开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其实《论语》这一段,也可以理解为学习型组织的三个阶段。学而时习(学到了知识或本领以后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这是简单地学习别人最佳实践的时段;有朋自远方来是指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切磋技艺,创造各种最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最佳实践的阶段;不知不愠(人们不理解我的思想主张,我也不怨愤恼怒),则是学习型组织的最高阶段。因为只有求知,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求知为用,要广泛地与志趣高洁的人交流,在实践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形成能力;同时,不断更新企业的各种最佳实践,永远保持企业的新陈代谢能力。

习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希望我今天分享的《论语诠解》,也能给大家带来些许收获。

读书使人充实,读书使人睿智,读书使人豁达。但愿终身学习、毕生阅读能成为全体同仁的习惯和风尚。谢谢大家!

点击关注赣州城投
点击关注更多
  • 赣州城投

  • 赣州土地置业

  • 赣州建工集团

  • 民晟实业公司

  • 纪检举报平台

黄芳煌:《论语诠解》读书分享
发布时间:2014-10-23

《论语诠解》读书分享

工程公司综合办黄芳煌

用阅读补充心灵营养,用心得交流高雅文化。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走进《论语诠解》读书分享会。

《论语诠解》是习近平总书记推荐之作。习总书记对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也是非常推崇的,今年9月24日,习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了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一、《论语诠解》及孔子简介

《论语诠解》由现任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先生主编,本书对《论语》进行了十分有洞见的解读。本书体例由“概说”、“诠解”和“解读”三部分组成,每篇一个总“概说”、概括说明各篇的内容、主题思想及学术价值。各篇的每一章又分为“诠解”和“解读”,“诠解”对各篇主旨详加阐述,并对重点词汇和疑难字词进行独到、客观的阐发;“解读”重在对各章文义进行简明易晓的说明。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共20篇512章,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据考证主要由孔子嫡孙子思整理编订。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创始人,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二、《论语诠解》心得体会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备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我们可能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大部分为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但精读起来,却能发现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虽然文辞简约,但是《论语》的意义和理论极其深厚。“自西汉以来,它就作为一部读书人必读之书”。今天我们重读《论语》,通过《论语诠解》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重新树立从容淡定的文化心态。

1.诚信思想

《论语·颜渊》让我印象深刻:“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解读:子贡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回答:“搞好粮食储备,搞好军备,赢得人民的信赖,如此而已。”子贡问:“假如迫不得已必须有所舍弃,这三项中应当先舍弃哪一项呢?”孔子说:“那就舍弃军备一项。”子贡问:“假如迫不得已必须有所舍弃,剩下的两项中应当先舍弃哪一项呢?”孔子说:“那就舍弃粮食一项吧。自古以来为政者谁都免不了一死,但是如果不能赢得民众的信赖,他就难以立得住。”)

让我们站在管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段话,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一个企业长远发展最重要的根基是什么?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立企之本;人无信不立,企无信则亡。倡导诚信为本,这也是我们城投精神的第一条。要求企业重责任守规矩,按规定和标准办事,对社会讲诚信,对政府讲诚信,对员工讲诚信。

同时,我认为,我们的员工也应该建立对管理者的信任,遵守应有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对公司讲诚信,忠诚于公司,不沾不贪、廉洁自律,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城投人”。

说到忠诚让我联想到《论语·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

(解读:季康子问:如何能使百姓恭敬、尽忠?孔子回答说:对待百姓必须庄重、守礼,对方自然对你恭敬。真心对待民众,对百姓仁慈,人民就会尽忠。孔子

让员工敬业忠诚,加倍努力,这也是大多数管理者梦寐以求的目标。孔子的这个解决方案体现的是“仁”与“礼”两大原则的合力,其实质是,通过“人心美德相互之间的感应”,用美德唤醒美德,奠定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础。

2. 表率作用

对于管理者,孔子强调其应该以身作则,管理者的身教和榜样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就是很好的证明。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解读: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解读:季康子问孔子怎样为政。孔子回答:“政,就是端正。你自己带头端正了,谁敢不端正呢?”)

“正”,也就是内在合乎仁,外在合乎礼。内在提升自己,端正自己,从而引导被管理者的端正;心存仁爱,以仁爱修身;外在行为要合乎礼仪规范,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装备自己的思想道德。像君子一样,内在合乎仁,外在合乎礼,以礼体现仁,以仁提升礼,做到仁礼兼备。

3. 学习意识。

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更离不开学习。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中学时期所学的《论语》开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其实《论语》这一段,也可以理解为学习型组织的三个阶段。学而时习(学到了知识或本领以后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这是简单地学习别人最佳实践的时段;有朋自远方来是指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切磋技艺,创造各种最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最佳实践的阶段;不知不愠(人们不理解我的思想主张,我也不怨愤恼怒),则是学习型组织的最高阶段。因为只有求知,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求知为用,要广泛地与志趣高洁的人交流,在实践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形成能力;同时,不断更新企业的各种最佳实践,永远保持企业的新陈代谢能力。

习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希望我今天分享的《论语诠解》,也能给大家带来些许收获。

读书使人充实,读书使人睿智,读书使人豁达。但愿终身学习、毕生阅读能成为全体同仁的习惯和风尚。谢谢大家!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