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59金沙申请大厅(中国)-BinG百科

黄斌:读《大清相国》有感
发布时间:2014-10-23

读《大清相国》有感

星洲地产公司 黄斌



一、大清王朝的历史

清朝开国皇帝是清太祖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开始了为清王朝的建立艰苦创业。在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他大败而归,后因受伤而死。

皇太极(1592年-1643年),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1636年4月,改称帝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将族名改称“满洲”。他促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顺治帝福临(1638年-1661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从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关到1912年中国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统治全国共268年。 包括入关前的两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10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清朝是由女真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盛衰隆替,风云变换。它的崛起为封建社会注入了新的生机,它的衰落又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瓦解。
二、《大清相国》

《大清相国》这本书是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多次推荐的图书。2013年,《凤凰周刊》在《王岐山脸谱》中提到,“王岐山喜欢看书,曾向下属推荐《旧制度与大革命》、《大清相国》等书”。现在是中央国家机关读书活动的必读书。这本书被媒体形容为“充满正能量”,写的是清代山西名臣陈廷敬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在官场上所作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值得一提的是,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清朝是没有宰相一职的,是康熙皇帝在陈廷敬晚年赐封的“老相国”,足见陈廷敬在康熙年代的地位。

三、大清相国陈廷敬

陈廷敬生于1638年,死于1712年,原名陈敬,在京考中进士后,因同榜有同名者,顺治帝赐“廷”改为陈廷敬。是今天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5岁入私塾,9岁能赋诗,19岁中举人,20岁中进士,一生28次升迁,在朝为官53年。历任康熙帝师、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最后老死相位。陈廷敬文功底深厚,有思想,见地深远。是康熙决王朝的主要成员。

四、读书分享

(一)为官之道

从出仕起,陈廷敬就牢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典训,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作者王跃文用五字诀“等、稳、忍、狠、隐”来总结陈廷敬的为官之道。陈廷敬的真正为官之道是三字箴言:清、慎、勤。康熙皇帝喜欢写字,常写“清慎勤”三个字赐给大臣,要求大臣按此去做,但能够做到这三个字的太少太少。陈廷敬去世后,康熙评价他说“恪慎清勤,始终一节”,清、慎、勤三个字都有了。

“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王跃文写的《大清相国》中曾这样赞扬陈廷敬。陈廷敬为官讲究忠义、仁爱、清廉,德行。除此以外,陈廷敬身上还有十分可贵的品质—实干而低调。

(二)为政清廉

陈廷敬为政清廉,在官居吏部尚书时,陈廷敬曾严管家人,有行为不端者、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他到礼部上任,曾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他任左都御史时,官场上行贿受贿、营私舞弊成风,于是,他上书皇帝要求制定严厉的制度,以改变不良风气。他的建议被康熙采纳,责令都察院严惩不法之徒。此举对于治理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他胸怀宽广,公道正派,且口风极严。官居相位,不端架子,与周围的同僚都相处得很好。周围有才能出众者,他均极力举荐。康熙曾召各部大臣举廉能官吏,陈廷敬举荐的灵寿县令陆陇其、清苑县令邵嗣尧皆为清官,颇有政声,康熙遂将他们提拔为御史,又升为尚书。有人告诉陈廷敬:这两个人廉而刚,刚易折,而且都是刺头儿,有股怨气,说不定将来会怨到你头上。陈廷敬表示,刚一些,提意见多一些,有什么不好,我不在乎。康熙对陈廷敬的为人为官都非常赞赏,夸他“卿为耆旧,可称全人”。

(三)反腐艺术

陈廷敬一生仕途跌宕起伏。明珠、索额图两党明争暗斗,高士奇深受康熙宠爱,备受尊荣。他们为了各自的私欲,都对陈廷敬非常嫉恨,一有时机,就对他进行打击,甚至不惜栽赃诬陷,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陈廷敬生存在权力的夹缝中,在与贪官污吏斗争上不得不讲究策略与艺术,要有智慧,不能打草惊蛇,鲁莽行事。有时还得韬光养晦,该等时要等,该忍时要忍,该周旋时要周旋,该避让时要避让。在与明珠和索额图的较量和斗争中,他大量搜集证据,善于抓住时机,设了一个“连环计”,直接间接地参了明珠、索额图、徐乾学和高士奇等四位权贵,结果是大获全胜,明珠被罢相,索额图身陷囹圄,徐乾学去官,高士奇被罢回原籍。陈廷敬如履薄冰半辈子,终于成功立业,扬名于青史!

(四)生平功绩

1、督钱

  1684年,陈廷敬在掌管户部期间,管理户部钱法,曾爬梳积弊,令钱法一清。当时金融混乱,奸商纷纷毁钱铸铜,从中渔利,使制钱数量日减而质量日差,威胁到国家的金融基石。他给出对策:产铜之地收税过重,致使铜矿开采寥寥无几。如果减少税收,百姓就会争相开采,铜的产量自然就会增加,这样也就能够解决金融混乱的问题。这个建议很快就被康熙采纳,并付诸实行。陈廷敬的“督理钱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整顿金融秩序、理顺货币关系。这一举措无疑维护了当时的社会和币制稳定。

2、治吏

陈廷敬升任左都御史。当时清廷内不少官员贪污受贿,腐化之风十分严重。陈廷敬深切痛恨。他于二十四年正月向朝廷上书:“贪廉这两方面,是做一个合格官员的关键。然而奢俭这两者,又是造成贪廉的根由。要使官员清廉,就先要使他们养成节俭的品质。古时候,从衣冠、车马到服饰器用,办理婚丧大事,都要‘贱不得俞贵,小不得加大’。现在由于奢侈之风未除,以至贫穷的人办事节俭反受讥笑,富有的人铺张而无人反对,使得大家竞相奢侈,成为一种风气。于是,贪污求利,触犯法律的事就跟着多起来,而且日趋严重。”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好尚嗜欲之中于人心,犹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他还建议,应给督抚下一通令,凡保荐州府县官,必须考察他们有没有不法行为。对违犯者严加惩处,这就会起到以一儆百的作用。对于巡持总督的考察,则要看他是不是廉洁奉公,为群吏做出了榜样。康熙帝接到陈廷敬的上书后下令今后“务须返朴还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务实,崇尚书俭至意”。

3、反腐

故事一:山东巡抚富伦伪造政绩,他向康熙汇报说,自他管理山东以来,山东喜获丰收,臣民们自愿将收成的十分之一捐给朝廷。这个富伦不但是当值首辅明珠举荐的,而且他还是康熙的奶妈的儿子,康熙看到富伦干得这么出色,当然龙颜大悦。然而陈廷敬却表示疑虑,他认为去年遭灾的一个大省,就算今年有所恢复,也不可能是全面丰收,而且所谓自愿捐献,也多半是官员们替百姓们来“自愿”的。康熙不高兴了,赌气式地说让你这个陈大人去调查一下吧。陈廷敬进入山东,用非正常手段调查出富伦果然是个贪污分子兼吹牛大王。但是陈廷敬并没有举报富伦,却帮助富伦把责任转嫁到富伦的幕僚及腐化干部的不良商人的脑袋上。富伦心里明白,遂停止向朝廷谄媚吹牛,终止向百姓摊派搜刮的行为。陈廷敬对此解释说,如果揭露举报富伦的犯罪行为,那么在朝廷内部立即就会展开举报与反举报、制裁与反制裁的连锁反应,皇帝就会再派人来核查,中间变数太大,时间拖得愈久,苦的还是老百姓。再之,康熙皇帝是要脸面的人,把他提拔起来的这么大号的一个官员拿下,显得他不够英明。

故事二:云南巡抚又开始吹牛了,吴三桂才平灭不久,他就把云南治理得非常出色,老百姓都富了,要集资建造大观楼向皇帝献礼了。康熙一高兴,即任命这位姓王的巡抚为云贵总督。陈廷敬又怀疑了,康熙到底是个明君,他虽然不高兴,却仍然同意陈廷敬去访查。陈廷敬来到云南,揭出惊天大案——原来王巡抚将吴三桂留下的三千万两银子私藏下来了。皇上召陈廷敬去了畅春园,劈头就说:‘你的折子朕看了。你果然查清王继文是个贪官,朕失察了。你明察秋毫,朕有眼无珠;你嫉恶如仇,朕藏污纳垢;你忠直公允,朕狭隘偏私;你是完人圣人,朕是庸人小人!’陈廷敬连连叩头道:‘皇上息怒,臣都是为了朝廷,为了皇上!’皇上冷笑一声,道:‘你为了朕?朕说王继文能干,升了他云贵总督,你马上就要去云南查他。你不是专门给朕拆台,千里迢迢跑到云南去,来回将近一年,这是何苦?”这下轮到陈廷敬傻了。。。。。。陈廷敬不傻,他连忙回奏,王继文并不是贪官,是他幕僚所为。王继文的幕僚这回又勇背黑锅,光荣牺牲。康熙毕竟是明君,最后下旨,免掉王继文云贵总督之职,改任广西巡抚。

4、编史

陈廷敬平生勤于写作,几无搁笔,有《午亭文编》50卷、《河上集》、《三礼指要》、《午亭归去集》等。可谓著作等身,成就斐然。他多次主持编撰国家典籍史志,主要有《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鉴古辑览》、《三朝圣训》、《政治典训》、《大清一统志》、《康熙字典》等。其中,《康熙字典》四十二卷,收录四万七千多字,创当时的字书之最,对后世影响很大。《康熙字典》是康熙皇帝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大贡献。是我国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辞书,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陈廷敬领导编纂这部字典时,已年过七旬,为之殚精竭虑。可惜字典问世时,陈廷敬已经去世,没能亲眼看出《康熙字典》的出版。《康熙字典》是一部宏篇巨著,它对中国古代汉文字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这部字典取材丰富,文化内涵深广,具有辞典的作用,可称为大而全,是一部经典传世之作。

五、读书感悟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清朝社会因受封建专制的局限,陈廷敬的反腐自然是难以彻底和奏效的。皇权高于一切,明明是大案要案,窝案串案,但最后的处理结果往往是职务最低者成了替罪羊,被杀头,而罪魁祸首者却往往只是罢免或者降职了事。因为官员都是皇帝钦点的,皇帝的脸面比惩治贪官更重要。用这本书中康熙的话说,“满朝贪官,朕的脸往哪儿放?”“朕把这些人都撤了,国朝天下不就亡了吗?”

反腐的机制缺陷不解决,反腐最终是没有出路的。在理解陈廷敬这些个案的时候,显然不能脱离当时的制度和文化背景。官员的清廉背后有着很多有效的制度机制,这是个人励志故事所不能取代的。对此,陈廷敬是清楚的,他越来越感觉疲惫了。随着年老,他最终选择了明哲保身,悄然隐退。小说的结尾颇有意味:一天陈廷敬上朝,忽然耳朵聋了,任何人的话都听不见了,皇帝也真觉得他老了,便允许他退休回家。于是在一个春好时节的早晨,陈廷敬回到了老家山西,先是于亭内坐下,喝了口茶,见树上忽有鸟儿鸣叫,他连忙转身告诉家人,说他知道那是什么鸟——原来他并没有聋。在他的哈哈大笑中,受惊的鸟儿从树上飞向了远方……

分享结束,谢谢大家!

点击关注赣州城投
点击关注更多
  • 赣州城投

  • 赣州土地置业

  • 赣州建工集团

  • 民晟实业公司

  • 纪检举报平台

黄斌:读《大清相国》有感
发布时间:2014-10-23

读《大清相国》有感

星洲地产公司 黄斌



一、大清王朝的历史

清朝开国皇帝是清太祖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开始了为清王朝的建立艰苦创业。在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他大败而归,后因受伤而死。

皇太极(1592年-1643年),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1636年4月,改称帝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将族名改称“满洲”。他促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顺治帝福临(1638年-1661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从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关到1912年中国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统治全国共268年。 包括入关前的两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10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清朝是由女真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盛衰隆替,风云变换。它的崛起为封建社会注入了新的生机,它的衰落又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瓦解。
二、《大清相国》

《大清相国》这本书是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多次推荐的图书。2013年,《凤凰周刊》在《王岐山脸谱》中提到,“王岐山喜欢看书,曾向下属推荐《旧制度与大革命》、《大清相国》等书”。现在是中央国家机关读书活动的必读书。这本书被媒体形容为“充满正能量”,写的是清代山西名臣陈廷敬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在官场上所作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值得一提的是,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清朝是没有宰相一职的,是康熙皇帝在陈廷敬晚年赐封的“老相国”,足见陈廷敬在康熙年代的地位。

三、大清相国陈廷敬

陈廷敬生于1638年,死于1712年,原名陈敬,在京考中进士后,因同榜有同名者,顺治帝赐“廷”改为陈廷敬。是今天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5岁入私塾,9岁能赋诗,19岁中举人,20岁中进士,一生28次升迁,在朝为官53年。历任康熙帝师、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最后老死相位。陈廷敬文功底深厚,有思想,见地深远。是康熙决王朝的主要成员。

四、读书分享

(一)为官之道

从出仕起,陈廷敬就牢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典训,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作者王跃文用五字诀“等、稳、忍、狠、隐”来总结陈廷敬的为官之道。陈廷敬的真正为官之道是三字箴言:清、慎、勤。康熙皇帝喜欢写字,常写“清慎勤”三个字赐给大臣,要求大臣按此去做,但能够做到这三个字的太少太少。陈廷敬去世后,康熙评价他说“恪慎清勤,始终一节”,清、慎、勤三个字都有了。

“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王跃文写的《大清相国》中曾这样赞扬陈廷敬。陈廷敬为官讲究忠义、仁爱、清廉,德行。除此以外,陈廷敬身上还有十分可贵的品质—实干而低调。

(二)为政清廉

陈廷敬为政清廉,在官居吏部尚书时,陈廷敬曾严管家人,有行为不端者、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他到礼部上任,曾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他任左都御史时,官场上行贿受贿、营私舞弊成风,于是,他上书皇帝要求制定严厉的制度,以改变不良风气。他的建议被康熙采纳,责令都察院严惩不法之徒。此举对于治理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他胸怀宽广,公道正派,且口风极严。官居相位,不端架子,与周围的同僚都相处得很好。周围有才能出众者,他均极力举荐。康熙曾召各部大臣举廉能官吏,陈廷敬举荐的灵寿县令陆陇其、清苑县令邵嗣尧皆为清官,颇有政声,康熙遂将他们提拔为御史,又升为尚书。有人告诉陈廷敬:这两个人廉而刚,刚易折,而且都是刺头儿,有股怨气,说不定将来会怨到你头上。陈廷敬表示,刚一些,提意见多一些,有什么不好,我不在乎。康熙对陈廷敬的为人为官都非常赞赏,夸他“卿为耆旧,可称全人”。

(三)反腐艺术

陈廷敬一生仕途跌宕起伏。明珠、索额图两党明争暗斗,高士奇深受康熙宠爱,备受尊荣。他们为了各自的私欲,都对陈廷敬非常嫉恨,一有时机,就对他进行打击,甚至不惜栽赃诬陷,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陈廷敬生存在权力的夹缝中,在与贪官污吏斗争上不得不讲究策略与艺术,要有智慧,不能打草惊蛇,鲁莽行事。有时还得韬光养晦,该等时要等,该忍时要忍,该周旋时要周旋,该避让时要避让。在与明珠和索额图的较量和斗争中,他大量搜集证据,善于抓住时机,设了一个“连环计”,直接间接地参了明珠、索额图、徐乾学和高士奇等四位权贵,结果是大获全胜,明珠被罢相,索额图身陷囹圄,徐乾学去官,高士奇被罢回原籍。陈廷敬如履薄冰半辈子,终于成功立业,扬名于青史!

(四)生平功绩

1、督钱

  1684年,陈廷敬在掌管户部期间,管理户部钱法,曾爬梳积弊,令钱法一清。当时金融混乱,奸商纷纷毁钱铸铜,从中渔利,使制钱数量日减而质量日差,威胁到国家的金融基石。他给出对策:产铜之地收税过重,致使铜矿开采寥寥无几。如果减少税收,百姓就会争相开采,铜的产量自然就会增加,这样也就能够解决金融混乱的问题。这个建议很快就被康熙采纳,并付诸实行。陈廷敬的“督理钱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整顿金融秩序、理顺货币关系。这一举措无疑维护了当时的社会和币制稳定。

2、治吏

陈廷敬升任左都御史。当时清廷内不少官员贪污受贿,腐化之风十分严重。陈廷敬深切痛恨。他于二十四年正月向朝廷上书:“贪廉这两方面,是做一个合格官员的关键。然而奢俭这两者,又是造成贪廉的根由。要使官员清廉,就先要使他们养成节俭的品质。古时候,从衣冠、车马到服饰器用,办理婚丧大事,都要‘贱不得俞贵,小不得加大’。现在由于奢侈之风未除,以至贫穷的人办事节俭反受讥笑,富有的人铺张而无人反对,使得大家竞相奢侈,成为一种风气。于是,贪污求利,触犯法律的事就跟着多起来,而且日趋严重。”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好尚嗜欲之中于人心,犹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他还建议,应给督抚下一通令,凡保荐州府县官,必须考察他们有没有不法行为。对违犯者严加惩处,这就会起到以一儆百的作用。对于巡持总督的考察,则要看他是不是廉洁奉公,为群吏做出了榜样。康熙帝接到陈廷敬的上书后下令今后“务须返朴还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务实,崇尚书俭至意”。

3、反腐

故事一:山东巡抚富伦伪造政绩,他向康熙汇报说,自他管理山东以来,山东喜获丰收,臣民们自愿将收成的十分之一捐给朝廷。这个富伦不但是当值首辅明珠举荐的,而且他还是康熙的奶妈的儿子,康熙看到富伦干得这么出色,当然龙颜大悦。然而陈廷敬却表示疑虑,他认为去年遭灾的一个大省,就算今年有所恢复,也不可能是全面丰收,而且所谓自愿捐献,也多半是官员们替百姓们来“自愿”的。康熙不高兴了,赌气式地说让你这个陈大人去调查一下吧。陈廷敬进入山东,用非正常手段调查出富伦果然是个贪污分子兼吹牛大王。但是陈廷敬并没有举报富伦,却帮助富伦把责任转嫁到富伦的幕僚及腐化干部的不良商人的脑袋上。富伦心里明白,遂停止向朝廷谄媚吹牛,终止向百姓摊派搜刮的行为。陈廷敬对此解释说,如果揭露举报富伦的犯罪行为,那么在朝廷内部立即就会展开举报与反举报、制裁与反制裁的连锁反应,皇帝就会再派人来核查,中间变数太大,时间拖得愈久,苦的还是老百姓。再之,康熙皇帝是要脸面的人,把他提拔起来的这么大号的一个官员拿下,显得他不够英明。

故事二:云南巡抚又开始吹牛了,吴三桂才平灭不久,他就把云南治理得非常出色,老百姓都富了,要集资建造大观楼向皇帝献礼了。康熙一高兴,即任命这位姓王的巡抚为云贵总督。陈廷敬又怀疑了,康熙到底是个明君,他虽然不高兴,却仍然同意陈廷敬去访查。陈廷敬来到云南,揭出惊天大案——原来王巡抚将吴三桂留下的三千万两银子私藏下来了。皇上召陈廷敬去了畅春园,劈头就说:‘你的折子朕看了。你果然查清王继文是个贪官,朕失察了。你明察秋毫,朕有眼无珠;你嫉恶如仇,朕藏污纳垢;你忠直公允,朕狭隘偏私;你是完人圣人,朕是庸人小人!’陈廷敬连连叩头道:‘皇上息怒,臣都是为了朝廷,为了皇上!’皇上冷笑一声,道:‘你为了朕?朕说王继文能干,升了他云贵总督,你马上就要去云南查他。你不是专门给朕拆台,千里迢迢跑到云南去,来回将近一年,这是何苦?”这下轮到陈廷敬傻了。。。。。。陈廷敬不傻,他连忙回奏,王继文并不是贪官,是他幕僚所为。王继文的幕僚这回又勇背黑锅,光荣牺牲。康熙毕竟是明君,最后下旨,免掉王继文云贵总督之职,改任广西巡抚。

4、编史

陈廷敬平生勤于写作,几无搁笔,有《午亭文编》50卷、《河上集》、《三礼指要》、《午亭归去集》等。可谓著作等身,成就斐然。他多次主持编撰国家典籍史志,主要有《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鉴古辑览》、《三朝圣训》、《政治典训》、《大清一统志》、《康熙字典》等。其中,《康熙字典》四十二卷,收录四万七千多字,创当时的字书之最,对后世影响很大。《康熙字典》是康熙皇帝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大贡献。是我国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辞书,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陈廷敬领导编纂这部字典时,已年过七旬,为之殚精竭虑。可惜字典问世时,陈廷敬已经去世,没能亲眼看出《康熙字典》的出版。《康熙字典》是一部宏篇巨著,它对中国古代汉文字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这部字典取材丰富,文化内涵深广,具有辞典的作用,可称为大而全,是一部经典传世之作。

五、读书感悟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清朝社会因受封建专制的局限,陈廷敬的反腐自然是难以彻底和奏效的。皇权高于一切,明明是大案要案,窝案串案,但最后的处理结果往往是职务最低者成了替罪羊,被杀头,而罪魁祸首者却往往只是罢免或者降职了事。因为官员都是皇帝钦点的,皇帝的脸面比惩治贪官更重要。用这本书中康熙的话说,“满朝贪官,朕的脸往哪儿放?”“朕把这些人都撤了,国朝天下不就亡了吗?”

反腐的机制缺陷不解决,反腐最终是没有出路的。在理解陈廷敬这些个案的时候,显然不能脱离当时的制度和文化背景。官员的清廉背后有着很多有效的制度机制,这是个人励志故事所不能取代的。对此,陈廷敬是清楚的,他越来越感觉疲惫了。随着年老,他最终选择了明哲保身,悄然隐退。小说的结尾颇有意味:一天陈廷敬上朝,忽然耳朵聋了,任何人的话都听不见了,皇帝也真觉得他老了,便允许他退休回家。于是在一个春好时节的早晨,陈廷敬回到了老家山西,先是于亭内坐下,喝了口茶,见树上忽有鸟儿鸣叫,他连忙转身告诉家人,说他知道那是什么鸟——原来他并没有聋。在他的哈哈大笑中,受惊的鸟儿从树上飞向了远方……

分享结束,谢谢大家!

Baidu
sogou